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傅柯晚期課程中的現代藝術與犬儒主義】班版搶先看版

費德希克‧格霍(Frédéric Gros),
〈哲學生命與藝術作品:傅柯法蘭西學院晚期課程中的現代藝術與犬儒主義〉
本文為「晚期傅柯與傅柯之後:跨文化視野下的主體問題與自我技術」(2/16-17, 2006)邀請之法國學者的論文,中研院中國文哲所舉辦之活動,此活動亦為北藝大關渡美術館「空場」(王品驊/黃海鳴策劃)配套活動

傅柯於1984逝世當年在法蘭西學院的最後課程,是有關當代藝術與哲學生命的關係。本文就此提出初步探討。目的在於理解傅柯何以能將現代藝術構成為古代犬儒主義的延伸。
為研究此關係,無疑必須追溯至1984年之前,亦即必須從傅柯於1978年所提出的「批判」概念,以及1983年所提出的「現代性」概念談起。這兩個概念關係密切,因其界定都從傅柯對康德「何謂啟蒙?」一文所做的分析出發。
傅柯所謂批判並非一種哲學學說,而是一種不能化約為任何理論體系的態度、姿態或投注。根本上它是拒絕服從,拒絕承認權力有任何先驗之正當性。批判態度乃確切用來反對及抵抗作為控制的治理性(gouvernementalité),亦即透過說真話作用(véridiction)的程序及主體行為的控制。批判姿態指的是拒絕如此這般被統治,可經由傅柯在1978年一堂課中所命名的「反/行為」(contre-conduites)來實現。它不是一個認識整體,它指的應該是主體的一種倫理能力,用來排除所有權力的先驗正當性,或者來拒絕一系列可作為權力一般正當化之藉口的束縛與控制等。傅柯於1980年1月30日課程中所造「無政府考古學」(anarchéologie)一詞即源於此。「無政府考古學」意味著研究歷史實踐,而首先肯定權力的非必要性。因此,對於傅柯而言,「批判」除了智性姿態上的一般通用意義(自由的、有距離等判斷),以及技術上的意義之外(如同康德式的超驗批判作為認識之可能性條件的研究),乃是思想的一種倫理結構化(拒絕接受權力的一般正當性,對真理的勇氣),其乃唯一可開展真理之政治歷史的場域。...continue...

想要的人我再印給你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