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夜越美麗!】
繼第一次包括我在內“0參與”的失敗後,聊天會不屈不撓的捲土重來。
【越夜越美麗!】會在下星期二晚上,請大家帶著酒精飲料來吧!
順帶一提,大家覺得地點在外宿同學家聊天如何呀?不錯吧!?
這次聊這個更短更簡單的如何,【還原模式】展覽的論述,講的是班雅明的靈光耶
還原模式 ─ 「回歸原初.標向當代」IV 「物體.化身」
--物體化身成容器狀態的構作形式--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是公認在現代工業主義早期階段就意識到手操作與機械複製差異的人士之一,這點在他著名的1935年文章《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有詳細的論述,並創造了「靈光」(aura)的觀念,以說明完美複製技術條件下原作與複製品的區別,在這裡靈光被看作某種殘餘的對手操作加工有機差異的唯一性懷念。這個獨特的「靈光」觀點由此被哲學領域推向了理論關注的前台,而忽略了靈光是否真如班雅明指稱的有所謂消逝問題?因應著這個靈光的觀念,我們可以做以下的提問:如果靈光是現代工業複製技術下對手操作加工仍然心存緬懷的副產品,它出現的原因是否也正是它消亡的根源?在機械複製與原生材料手操作加工的物質差別之間,靈光是否真正扮演著判讀中介,而成為藝術實踐中的核心議題?或者說藝術實踐專業領域中,靈光是否被過度的彰顯,而模糊了藝術家所專注的藝術語彙之經營?
對這些問題可由馬歇爾.杜象(Marcel Duchamp)提出的「現成物」(Ready-made)觀念來檢驗。所謂的「現成物」其指涉著把某些工業化生產線的或大量複製的物件(包括照片、錄影或者影片),作為藝術形式放在博物館展出。這些物件在產生之初原本是複製品或者是複製成分,它們與攝影發明之初(十九世紀中期)所拍的照片一般,同樣地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照片是從自然攝獵而來,現成物是從身邊周遭隨手取得而來──它們就像在野外採集到的一片樹葉標本,怎能被視為藝術作品?所以,不乏反對者希望阻止機械複製品和媒體照片大規模入侵博物館。然而,也有人支持以打破傳統「博物館」對藝術品獨特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在這些爭論中,人們經常引用班雅明創造的這個靈光觀念,以顯示機械複製在當代如何地使藝術承受靈光的消逝。
由機械複製所構成的作品是否就靈光消逝了?雖然班雅明曾說過「最完美的複製品也不具備藝術品唯一的時間和地點屬性」…等以特殊的時空做為界定的標準。但就藝術實踐領域中,杜象在1930年代的筆記中提到一種「次薄」(inframince)觀念,對機械複製物件的開啟更形重要。杜象認為「次薄」就像兩個片刻間的瞬間、或是兩個相似物間的差異等狀態;它是從所有眾多的可能性中,一次選擇一個的偶然,這個可能的偶然性隱含著從一物或一種狀態變換過渡(化身)到另一物或另一種狀態的過程。杜象的許多被以「複製」視之的創作實踐行為,所進行的其實只是一種表面的複製,而表面看似重複的作品,因其本身承載次薄觀念之差異,使得差異性自相似的兩者間產生。譬如小便斗《噴泉》(Fountain),即透過他的命名與選擇及偶然性的介入,《噴泉》所彰顯的是一個介於藝術和非藝術間的細微差異,這些差異像陳志誠教授曾舉出有作者的缺席、視覺美感經驗的缺席、終點目的性或感覺質地的缺席、物件本身功能性的缺席…等等及其更多其它者,《噴泉》在杜象的構作中展現出雖是機械複製的物件,但在藝術家智性的抉擇下並不等同於複製品的重複,經由杜象在藝術實踐領域範疇中如此的努力,也才能落實了班雅明僅是藉由邏輯推論而出的特殊時空論。
既然從次薄的觀念得以驗證靈光從未消逝,因此對靈光的要求是毫無意義的,反倒是因為杜象彰顯出了機械複製的現成物,使得藝術創作實踐時,不再似傳統約定俗成的圖畫或雕塑,以象徵指涉的古典美學方式處理,而傾向以索引或作品即是作品本身的方式成形,尤其是當代藝術在遠宗杜象的這些源頭時,更承接了他認為藝術家要有智性的抉擇觀念,使得物質材料必需構作成容器狀態來承載藝術家的藝術語彙,這是當代藝術實踐的核心議題,藝術家重視的不再是否是現成物或原生材料、是機械複製或手操作加工,而是作品的構作問題。
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好有深度聊天會 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4 則留言:
好難的感覺....yo
其實100那傢伙只是想喝酒.吃東西 一一
這篇會覺得很難喔?要不就互相聊聊想做的作品好了如何?
講到喝酒吃東西,我們去吃熱炒、乾金牌怎麼樣呀!?
張貼留言